关于开展“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建设项目——未来学习中心课程专项”的通知

各学院、本科教学单位:

为全面贯彻落实《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(2024-2035)》和教育数字化战略部署,落实学校“人工智能年”重点工作,进一步提高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水平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,学校决定启动“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建设项目——未来学习中心课程专项”(以下简称“专项”)。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:

一、申报范围(需至少满足其中一项)

1.已获批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;

22025年获推申报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的相关核心课程;

3.人工智能赋能建设基础较好、具备“AI+XR”融合应用条件的专业核心课程。

二、基本目标要求

项目建设周期分两个阶段:

第一阶段(2025.122026.06):完成“AI+XR”教学场景搭建,形成可推广的智能助教、智能备课、虚拟实验、学习分析预警等应用案例。

第二阶段(2026.072027.12):建成“中文+英文+慕课”三位一体、知识点一致、质量达标的聚能课程,出版数字教材1本,通过学校验收后认定为“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”,同时认定为校级优秀教改项目。

三、申报条件

1.课程负责人原则上具有副高及以上职称,团队(含课程负责人)不少于3人,具备虚拟仿真、知识图谱或人工智能应用经验;

2.课程已接入或承诺接入学校未来学习中心知识图谱平台,实现与数字教材、虚仿实验、项目制教学平台数据互通。

四、建设目标

(一)数字教材与课程一体化

1.完成数字教材出版(含知识图谱、虚拟仿真系统接入、多场景智能交互、能力模型);

2.实现教材—课程—实验—评价全流程数据融通,支持个性化学习路径推送和学业预警。

(二)“AI+XR”未来课堂

1.建设3个以上数据驱动、虚实融合的典型未来课堂场景;

2.开发智能助教、智能备课、编程/语言学习陪练、学习分析预警等工具,实现课堂实时诊断与精准干预。

(三)项目制教学闭环

1.与学校项目制教学平台深度对接,实现项目主题与课程体系、人才培养方案精准匹配;

2.形成项目流程管理、数据对接与统计模型、项目制教学智能体,支持与数字教材无缝衔接。

(四)示范与推广

1.课程成果须面向全国高校开展“慕课西行2.0”教研与教学应用;

2.总结形成可复制、可推广的数字教材与聚能课程建设范式。

五、学校政策支持

1.数字教材出版费:学校另行统筹,按《数字教材出版资助协议》标准直接拨付出版社,课程团队无需另行申请;

2.技术支持:优先对接学校未来学习中心硬件环境、大模型平台、知识图谱与虚仿实验资源;

3.教师培训:定期举办“AI+XR”教学能力提升工作坊,提供混合云教学应用端、虚实结合场景安全管理培训;首期培训时间地点拟定于2025113日上午中关村校区中教425(具体时间待定)。

4.成果认定:通过验收的课程同时认定为校级重点教改项目。优先推荐教育部智慧课程、规划教材等项目申报。

六、申报流程

1.课程团队填写《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(未来学习中心课程专项)》(附件2),重点说明“AI+XR”应用场景、与数字教材融合方案、数据融通计划;

2.学院审核申报材料,填写推荐意见并加盖单位公章;

3.请于20251115日前将Word版及签字盖章扫描版上传至教学项目管理系统:https://jxxm.bit.edu.cn/

4.学校组织专家评审,11月底公布立项名单,12月初签订《数字教材出版资助协议》及《聚能课程建设任务书》等。

联系人:陈婷婷、刘畅

电  话:81382226


 附件:1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认定办法(试行)

       22025年北京理工大学聚能课程立项建设申报书(未来学习中心课程专项)

 

教务部    

2025102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