慕课西行:云端越千里 三校共课堂——北京理工大学与延安大学、喀什大学首次牵手同步课堂

供稿:教务部 朱元捷摄影:宣传部 郭强、教务部

为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“推进教育数字化”“加快建设教育强国”的要求,积极响应教育部“慕课西部行”号召,3月28日上午,北京理工大学、延安大学、喀什大学联合举办了“三校《Python语言程序设计》慕课西行-同步课堂”活动。本次课程由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、教育部“Python先进计算课程群”虚拟教研室负责人嵩天教授主讲,我校学生在现场学习,延安大学和喀什大学师生在云端同步学习和互动。

北京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、副校长庞思平,延安大学副校长谭虎娃,喀什大学党委副书记赵斌,延安大学教务处处长吕磊、教务处副处长董庆来,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院长王文发,喀什大学教务处副处长魏静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书记兼院长李丙春,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副部长张玮、计算机学院副院长薛静锋等参加启动仪式。仪式由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部长薛正辉主持。

庞思平代表学校向现场和云端的各位领导、老师和同学表示欢迎。他与师生们分享了三点感悟,认为本次活动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关于“推进教育数字化”的一次具体行动,是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教学改革的有效模式,是三校教育教学深入交流的一个重要桥梁。这次活动实现了教学资源共享、教学模式创新、教学方法创优,使异地师生打破时空界限,同上一堂课,共同促进教育教学内涵式发展。最后,祝愿本次同步课堂圆满成功。

谭虎娃和赵斌分别致辞。他们表示,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,高等学校更加明确教育数字化的使命和任务,开展《Python程序语言设计》“慕课西行,同步课堂”是推动教育资源共享、支持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重要的公益性活动。此次活动将共同提升三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的新局面,开创了优势整合、校际合作的新模式。此次同步课堂加深三校之间的友谊,希望以此为契机,进一步加强校际合作,借助教育部虚拟教研室等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教研活动。

启动仪式后,嵩天教授以热点问题“什么是ChatGPT”切入为题,通过深入浅出的讲解、精美的多媒体素材和生动活泼的案例,引入Python的时代背景和技术地位,一步步将学生带入Python的奇妙世界,激发了三校学生的学习兴趣。本次课程通过讲解计算机技术历史演进过程,使同学们理解并认识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需求。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,借助北京理工大学自研的“北理小贝塔”人工智能问答系统等数字化教学工具,提升课程教学体验。嵩老师展示了利用ChatGPT编程的新方式,通过将人工智能引入课堂教学,生动地展示了Python语言不仅是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的理想选择,更是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意识的重要途径,进一步讲解结合ChatGPT进行Python辅助编程的思维方法,总结了人工智能时代学习Python的五个阶段历程,充分展示Python语言在激发学生创新创造及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魅力。

本次同步课堂实现了三校师生的云端同窗。延安大学和喀什大学的同学们跨越千里山水阻隔,借助智慧树平台进入课堂远程互动,在这种新颖的教学技术辅助下,如同身临现场,参与同一堂课程教学,现场实时交流、积极互动,气氛十分热烈。学生们纷纷表示:这样的授课方式新颖、有趣、生动,提高了对专业学习的自信,希望以后能有更多这样的机会和不同院校的学生老师交流。

本次课堂由北京理工大学教务部组织,网络空间安全学院与计算机学院联合参与实施,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以示范课形式转播,线上线下近100名青年教师实时观摩,进一步发挥了教学名师、一流课程的引领、示范和辐射作用,促进教学交流、提升教学质量。后续,学校将进一步推动“红色铸魂、金课拓围、异地同步”的北理模式支援西部,促进更多优质教学资源的共享、共建,创新教研形态,形成长效机制,为“慕课西部行”计划添翼助力。